|
楼主 |
发表于 1970-1-1 08:00:00
巴扎像一个迷宫,一个奇妙的套盒,走在其中,才走进了维吾尔族人的生活。和田的大巴扎没有屋顶,就在清真寺前艾依提卡尔路和右江北路交汇的十宇路口,从早到晚都是热闹的。周末,集市沿着路口延伸数里,一派"举秧成幕,挥汗成雨"的景象。修鞋匠整齐地一字排开,摆开工具;使人眼花缭乱的布匹、丝绸;质朴的木碗、土陶;漂亮的漆花箱子、维吾尔、克里雅或哈萨克的帽子;精美得叫人爱不释手的黄全首饰……样样都让游客迈不动步子。再往前,一大群牲口正驯服地张开嘴,接受新主人的挑选。而一转弯,整整一条街都是卖马具的,那些复杂的行头会让每个内地人完全摸不着头脑,又倍感新奇。汗流浃背又一丝不苟的理发师在喧嚣的叫卖声中旁若无人地忙碌着,卖葡萄的人三三两两地扎堆聊天。小吃摊上有酸酸的拉条子、喷香的抓饭、金黄的馕,还有无比爽口的酸奶。"酸奶子,冰酸奶子!"一米多高的冰块就放旁边。
玉龙河水从和田城边蜿蜒而过,春季,昆仑山上的融雪挟着无数石头年注入玉龙河,中国最著名的墨玉就产于此。玉匠终年在河中凭着眼力寻找美玉,也有懂玉的游客在河中摸了块石头,转身就在和田的石头巴扎上卖了大价钱。在石头巴扎,常有人把过客拉到一旁,神秘兮兮地掏出几块石头,滔滔不绝地推销。
和田玉生产至少已有7000年的历史,早在商代,和田玉就被从遥远的新疆带到了殷商王都安阳。殷商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,生前佩带,死后同葬。到了西周,新疆输入的和田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,不论祭祖、各种礼仪,朝见皇帝,都必须用玉,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规定。从商周开始,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,中国的玉文化定型了。
和田玉质地细腻,柔润如脂,显得十分高雅;而且和田玉非常坚韧,抗压能力可以超过钢铁。和田玉分山产和水产两种。河里找出的叫"仔玉",质量上乘但产量低。和田玉有白、青、墨、黄四色,不同颜色的玉质量也不相同,"凡看器物白色为上,黄色碧玉亦贵"。中国自古以来,白色为纯洁的象征,所以白色和田玉被视为珍品。大巴扎里卖过和田出产的特级羊脂白玉,质地细腻、滋润,无络,没有杂质,重量在6公斤以上。选一块可人的和田玉坠,挂在项上回家,应该是个好主意。不过鉴定玉石的真伪的确需要过人的眼光,行内人都说:"玉石买卖,是疯子买,疯子卖,还有疯子在等待。"
|
|